“在下雨。什么都不能让我激动。”——佩索阿

四千四百五十七个证人 (上)

【上班路上的一个脑洞,摸鱼先写了一部分,不一定填完。】

【可能会让部分人感到不适,慎。】



节选自5月21日 《真理城晚报》


一开始参加这场游戏的只有三个人。

李双树当时12岁,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在班上成绩很糟糕,常常被老师训斥,但他是个天性乐观开朗的人,在同学之间人缘很好,即使如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学习成绩跟他们班级地位的关系,有些成绩好的孩子仍然不愿意和这些“差生”玩。

第二个参加者叫张婕,是李双树的同班同学,她家境优越,相貌甜美,学习始终保持在班级的前十名,还擅长朗诵合唱,是班里的文艺委员,深受老师喜爱,也在班上很受欢迎。

直到现在,李双树和张婕仍然对谁是游戏的提议者没有达成一致,张婕坚称是自己首先提出了开始的计划,而李双树则说,是张婕的好朋友刘好轻明确了游戏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虽然记忆不同,但并未有过任何争吵,在回忆叙述的全程中,他们只是对这个不同做出冷静的阐述,并未试图说服和纠正对方。

李双树口中的游戏“创始人”刘好轻也是三年级的学生,不过并不在三年五班,而是隔壁的四班。她长相和学习都中等偏下,性格老实,父母都是普通的中学老师。她的小学班主任回忆起她时说,刘好轻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甚至还不如她的名字特别”,但她同时也记得,刘好轻跟隔壁班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关系很好,“放学后经常在一起玩”。

这个成绩很好的隔壁班女孩就是张婕。刘好轻是张婕最好的朋友,也是游戏元老三人组的最后一位,使整个游戏团体最终被注意的原因,全部游戏中唯一的死者。


对第一次提议的地点,李双树和张婕的说法是一样的: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学生们纷纷放学回家享受假期,李双树晚走了一会,发现教室里只剩下自己,张婕,和一个不认识的女生。

“我知道那个女生是张婕的好朋友,但没多注意。我想跟张婕说话,就去问她些什么,我现在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刘好轻当时说,'那有什么意思'。”李双树回忆说。

话题是怎么转到游戏上面的,两位被采访者都说不清,但张婕说,事情的开始就是“想做点有意思的”。

一个半小时后,张婕的母亲久等张婕不回来,就开车去接,在半路上看到了回家途中的女儿,她觉得女儿看起来很开心。


第二学期开始,三年级的同学们发现了一点变化。班级间开始流传关于五班的张婕自私,脾气坏,偷东西的传闻。在一开始,几乎没人在意这些传闻,后来,又有一种说法,“张婕跟班上最帅的男生韩竟谈恋爱”。

尽管老师们都清楚小学生早恋只是小打小闹,但因为怕家长投诉,还是密切关注着。之后,有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偶然在课上开了与此相关的玩笑,老师的暗示在这群孩子之间是爆炸性的,很快地,班上的人开始对每一个张婕跟韩竟有可能接触的机会起哄。过了不久,张婕在做几乎跟韩竟扯不上半点关系的事情时,也会硬被同学们联系到早恋的事情上。

“我们一开始的流言收效甚微,”张婕谈起针对自己的传闻十分平静,“早恋的想法是李双树提出的,是我要求把人选定成那个男生,这一招很奏效。”

李双树补充说,“这一招在后来很多次都非常有用。”

但即使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三个人还是不太满意,张婕说主要是刘好轻要求他们反思,“她是个很严厉的人”。三个孩子在一起讨论了为什么刚开始的“新闻”没什么用,李双树说,是因为我们人太少了。刘好轻和张婕也同意这点。

他们决定拉一些人进来,重复传播第一次的信息内容。但谈到具体人选的时候,张婕跟刘好轻产生了分歧。

“好轻觉得我们不要告诉对方我们在干什么,重点是要跟他们搞好关系,让他们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的。但我觉得我们必须多几个同伴才能继续下去。”

李双树担当了调停的角色,他劝刘好轻,可以先搞好关系再慢慢看有谁能“一起玩”。“我还跟她说,你看就我们三个,连一个班都摆不平,怎么玩大的。”

刘好轻同意了,可直到四年级开始,他们还是没“吸收新玩家”。但之前的失败局面已经彻底扭转过来,全年级都在流传张婕的不好传闻:性格古怪自私,早恋,“人家男生都不愿意搭理她”。与此相反的是,张婕依旧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和乖巧温和的待人风格。

张婕说,刘好轻希望她能表现出反差,所以绝对不能改变之前的真实状态。她也承认,在铁三角里,刘好轻比较强势,主要负责提出大的方向,而自己通常负责策划细节方面的表现,李双树则是传播过程中的主力。当问到第一次的游戏经验时,李双树说,他们因为人手少,所以只能缓慢地跟关系好的人传播信息,但“老师虽然管不了事儿,却很能推波助澜”。包括十八个老师,其直接接收误导信息的对象,进行传播受到群体怂恿去排挤甚至欺辱张婕的人,一共有二百八十一个人见证了这场游戏。

在之后的十年里,这个经验里的“老师”被替换成了不同的人,每一次都验证了其正确性。


评论(2)
热度(4)

© 卖糖的 | Powered by LOFTER